美专家分析中国军队远征作战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短板
编注按:近日,美国会所属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围绕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举行听证会。其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ung)分析了中国远征作战能力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并建议国会采取针对性措施迟滞中国远征作战能力的发展。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海军。尽管“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母,在2011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L级驱逐舰的采购才真正预示着中国海军远征作战能力的到来。其“玉昭”级(即071型船坞登陆舰)船坞登陆舰类似于美国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LPD),可搭载约一个营的兵力及四艘气垫船和4架Z-8直升机。目前,中国海军共有四艘“玉昭”级船坞登陆舰,后续还将装备更多。另有证据表明,中国正着手研发类似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大型甲板两栖舰。该作战平台将大幅提升中国军队的远征作战能力。可搭载1,900名士兵及相关地面运输资产和设备、30架直升机、6架固定翼飞机、1套防空资产、3艘气垫登陆艇和/或大约30辆两栖突击车。过去10年,中国一直在采购和研发一种国产气垫登陆艇(726型登陆艇),其最高航速超过60节,有效载荷150吨,作战半径可达300海里。726型登陆艇除可搭载约60至70名士兵外,还可搭载一辆96型主战坦克或四辆装甲车。美国防部取消了备受期待的高级两栖突击车(AAAV)的采购,中国军方却在为海军陆战队采购类似的车辆。有迹象表明,为应对未来可能与印度或美国等大国发生冲突,中国军队正在考虑遂行广泛的蓝水海上运输线保护任务。这些迹象包括:一是采购两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和山东号),并将在2020年代中期拥有4艘航母。二是越来越多的各型水面舰艇的隐身能力、稳定性、武器射程、雷达探测性能及区域防空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三是中国近期采购了多艘核攻击潜艇,并越来越愿意派遣这些潜艇执行区域外任务。四是加强海军航空作战能力,如中国海军有意采购歼-15的后续机型FC-31。五是致力于为舰队装备更多旋翼资产(如Z-8和Z-9直升机),以打造亚太地区更强大的特遣部队。
(二)空军。中国空军一直在发展远征作战能力。过去15年,中国空军的航空运输能力明显提升,包括与乌克兰共同开发AN-225型军用运输机。此前,中国空军还着力发展“运”级飞机。演习期间,中国空军利用这些飞机跨区输送空降部队;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将货物和人员运送到偏远地区;将装备、车辆和人员运送到边疆地区,以加强边境防御(例如,在中印边境对峙期间);到国外遂行非战斗人员撤离任务或参加区域外演习。此外,中国空军的演习还注重演练快速部署能力,以及在机场设施简陋、支援保障不足的条件下遂行任务的能力。
(三)地面部队。中国的地面部队一直在努力使其作战行动更具远征性。在汲取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后,中国的地面部队变得更加两栖化。一是明确了担负对台两栖作战任务的步兵师;二是根据模块化或多功能理念组建合成旅;三是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特别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已成为“区域外力量”;四是减少人员规模,力量编成由师改成旅,以提高机动性和远征能力。
(四)海军陆战队。中国的海军陆战队的规模已从南海舰队所属3个旅近1万人增加至3万人、约9个旅,且隶属于3个舰队(即北海舰队、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海军陆战队的演习、作战等与地面部队的两栖分队完全分离,这表明中国军队已将两支远征部队的任务进行了严格的分工。其中,陆军两栖部队仍然用于应对台海危机,而海军陆战队则主要担负海上领土争端和区域外任务。
此外,中国还在一直翻新现有舰艇,发展空中加油能力和补给舰,并增加具备卫星通信能力的舰艇数量。与此同时,过去10年,通过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完善了后勤保障、维修及部队轮换等流程。
一是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每年都举行国际反恐演习,演练如何应对重大恐怖事件或威胁伙伴国主权和生存的事件。因此,中国军队已经用了15年的时间来演练远征应对重大危机事件,以保护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利益。
二是中国军队已经拥有了10年的反海盗作战经验。在此期间,演练了如何将海上及地面部队部署至区域外,以保护航运及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一些评估认为,中国军队已经从实战任务,特别是反海盗作战行动中汲取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了远征作战能力。
三是中国军队已开始将这些新的区域外任务纳入培训和教育方案中。例如,广州海军陆战学院已经将中国军队遂行地区外作战的经验纳入培训课程中。中国军队更希望提高遂行非战斗人员撤离任务的能力。
四是中国军队高度重视远征行动,并为此开展严格的培训与教育。例如,中国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维和培训中心,在外派执行任何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有任务部队及指挥人员都必须在此接受培训。
(一)部分作战能力形成尚需时日。首先,中国海军的作战平台并非都配备了卫星通信能力。尽管越来越多的海军舰艇都具有远程通信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舰艇都具有这种能力。其次,海军陆战队刚刚开始扩建,并不具备全面作战能力,且至少5至10年内难以实现这种作战能力。第三,尽管中国军队并不准备在印度洋发动一场大规模常规冲突,但其区域外特遣队在海上仍然很容易遭受攻击。众所周知,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弱,海军任何类型的区域外作战任务都很容易受到潜艇攻击。而且中国军队任何一支在国外遂行任务的特遣队都容易受到空中和反舰导弹的袭击。在中国进一步提升航母及航母打击大队作战能力之前,这种情况将会持续存在。
(二)某些海上作战能力依然缺乏。中国海军还饱受许多海上作战能力不足的困扰,而且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在高对抗环境下成功实施远征作战,必须考虑到对手可能具备迟滞、削弱甚至击败区域外力量的能力。例如,中国海军的扫雷能力有限。如果对手在非常浅的水域、浅水区、碎波带和海滩上铺设各种水雷和地雷,那么中国海军只能在远征作战行动中坐以待毙。中国海军没有发展部队防护资产,以保证在海外港口前沿部署的部队的安全;也没有发展前沿部署海军的沿海作战能力,没有专门提供水下防护的潜水力量,并且几乎没有前沿部署的爆炸物处理(EOD)能力、可部署的江河部队及远征建筑工兵。此外,中国海军并没有发展应对中低烈度威胁的能力。例如,一支前沿作战的海军两栖特遣部队仍然没有航空资产的战术空中控制权。中国军队可以派一艘航母前去保护该特遣部队,但不会考虑如何对在亚太地区遂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实施战术控制,两栖特遣队也没有考虑好如何对其实施战术控制。
(三)相关作战条令制定较为滞后。采购具备远征作战能力的平台是一回事,能够操控这些平台并使其发挥远征作战效能则是另一回事。例如,虽然中国海军正在研发大型两栖舰,但尚无证据表明海军陆战队围绕该舰制定相关作战条令,也没有制定与远海远征作战相关的条令。海军陆战队是否知道如何在非洲一些被战争涂炭的国家实施有抵抗情况下的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比如,如何利用旋翼飞机将海军陆战队员投送到一国纵深地带;如何收拢无法前往海岸的中国公民,并为后续赶来的飞机提供安全着陆区;如何正确装载中国公民,并将这些公民安全交给远征特遣队等。
(四)后勤支援与保障能力不足。在遂行区域外作战任务时,中国军队的后勤支援能力不足以长时间维持一支大规模的海外作战力量,而且中国军队在国外也没有强大的维修网络来处理受损或被毁装备。同样,如果人员遭受严重伤亡,中国军队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医护系统或尸体存放设施。
以对台作战为例,中国军队远征作战能力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技术上,中国已经拥有所有硬件,包括登陆艇、两栖突击车、登陆舰、水面舰艇、受过两栖作战训练的陆军、支援飞机等;但中国军队缺乏远征作战的跨域协同能力,这种跨域协同需要先进的指挥与控制系统、训练有素的跨军种协调,以及缜密的作战条令等,以最大程度减少作战域由海向陆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
一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军队远征作战能力方面的缺陷并不一定是因为缺乏具体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制定相关条令、采购合适的装备,或开展正确的训练。例如,中国军队缺乏遂行非战斗人员撤离任务的能力。这需要构建一支更强大的直升机部队,以便运输部队、提供护送,并实施基本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中国军队拥有加强这方面能力建设的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这样做。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军队确实缺乏一些技术来解决远征作战能力不足问题。但缺乏技术不仅仅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军事难题。美国海军在水雷和地雷问题上也始终无计可施,甚至耗费了数十年时间来寻找解决之策。如果中国军队希望成为一支强大的世界级远征部队,也必须解决好水雷问题,即能够及时发现位于不同水深的水雷并将其排除;中国军队还需要像美军一样,探索发展反简易爆炸物(IED)技术。
中国军队还必须解决曾困扰美军两栖部队的问题,包括:突破登陆艇作战瓶颈;消除远征地面部队与供应商供货及预置物资结合的复杂性;化解船台甲板所面临的各种非传统威胁(如生化攻击);平衡两栖舰飞行甲板有限与航空作战任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等。为此,中国未来很可能会推进以下装备的研发:速度更快、生存能力更强的多功能登陆艇;可从两栖舰艇释放的水陆两用无人系统;可储存大量物资和装备的先进海上预置舰;可应对生化及其他非常规威胁的船台甲板等。
为支援战略目标,中国也许会重点发展支持非冲突或低烈度冲突条件下远征作战所需技术,以便使中国军队能够迅速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安全局势;实施反恐、反叛乱、保护海外中资企业等行动;加强海外存在;开展联合巡逻、联合演训及其他协助伙伴国发展能力的活动;巩固与周边东道国政府日益增长的安全关系。这些技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后勤与通信。据观察,中国正在努力发展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国内,中国倡导发展后勤领域的技术融合,即将民用后勤及通信技术与军事行动结合。此举将有助于逐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进而提升中国军队的力量投送能力。中国缺乏独立运营的海外军事基地和设施也给中国军队的区域外作战带来了技术上挑战。如果中国打算实施区域外作战并尽可能减少对驻在国的影响,需要获得驻在国通信网络的使用权,并尽量使自己的通信网络与之兼容。
一是在采购航母与两栖舰之间做好权衡。面对大国竞争时代的到来,美国海军急于采购蓝水作战、力量投送及海上优势资产。而中国正在采购075型两栖攻击舰等区域外远征作战平台,并着手发展航母作战力量。中国已经认识到这些远征平台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用途,在此背景下,美海军不应再将两栖部队视为运输资产,而应将其作为战略资产进行重新评估。
二是加强对中国技术管控。未来几十年,中国将致力于获取远征作战能力相关技术。中国必将通过技术转让、网络黑客、人力资本转移等方式获取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为此,美国会应通过《中国技术转移限制法案》,并将“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到的所有“核心技术”列入商务部的《商业出口管制清单》中。
三是限制与中国军队在某些领域开展交流。中国军队远征作战能力不足并不是因为缺乏技术,而是缺乏经验、缺乏相关理论与训练。中国军队试图寻求通过与美军开展交流来获取这些知识。因此,应避免与中国军队就某些领域的作战能力和知识进行交流,包括实施非战斗人员撤离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其他远征作战所需要的能力。美国会有权在《国防授权法案》中提出具体的限制措施。
军民融合观察精彩回顾